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发行市场认购踊跃,多只聚焦于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前沿领域的股票型ETF密集发行。
回顾近4年同期(1月1日至11月19日)发行的数据,2022年是其中的高点,同期新基金成立数量达1424只,募集总规模高达1.47万亿元;2023年进入调整期,同期发行数量与规模均会降低,同期发行数量下降至1267只,规模同比下降22.69%至1.13万亿元;2024年,同期发行数量继续收缩至1143只,总规模微增5.06%至1.19万亿元。
数据显示,截至11月19日,今年以来新成立基金1401只,已接近2022年历史高点,同比增长22.57%;总募集规模9966.07亿元,同比下降16.31%。其中,与3年前债基占主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权益类产品已经跃居主导地位。
今年公募基金市场最显著的标志是股票型基金成为第一大品类。今年以来,股票型基金发行规模达6450亿元,在市场总规模中占比达31.01%,首次超越债券型基金,标志着市场风险偏好的变化。
2022年,债券型基金以近半壁江山的规模占比(47.65%)主导市场,反映了当时浓厚的避险情绪。此后3年,权益类产品的权重持续攀升,2023年股票型基金占比突破20%,2024年占比逐步提升。今年以来,股票型基金发行占比达31.01%,规模首次超越债券型基金。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转变与指数化投资的兴起紧密关联。2025年新成立的762只股票型基金中,指数型产品占比高达96.59%。此外,还有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绿色能源等主题ETF密集面市,单只产品募集规模普遍超过15亿元,显示出工具化、低成本的产品已成为配置主流,市场正快速步入依托透明化工具的“指数投资时代”。
相比之下,债券型基金发行规模从2022年的历史高点逐步回落,2025年发行规模回落至7120亿元。从债基向股基的转变,是投资的人风险偏好的转变。当权益市场展现出赚钱效应时,部分原本追求稳健的资金向风险资产迁移。同时,债券型基金内部也在来优化升级,中长期纯债基金和同业存单指数基金成为主力品种。此外,债券ETF发展迅速,今年以来,多只产品募集规模超过30亿元,满足了机构投资的人日渐增长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基金中的基金(FOF)在经历2024年的发行低谷后,2025年新发数量增至78只。其中,以养老为目标的FOF占比明显提升,这反映出在养老金制度深化改革背景下,个人养老投资需求正在崛起。
年内基金发行市场另一大特征是节奏更趋平稳健康。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今年基金发行呈现“逐季递增”态势:一季度发行310只,二季度增至370只,三季度达458只,四季度至今发行263只。
发行效率的提升是另一大亮点。新基金平均认购天数从2022年的26天大幅度缩短至2025年的约16天。业内的人表示,这背后是电子化销售渠道的全面普及、投资者教育见效和产品设计更精准贴合市场需求。
整体来看,今年以来发行市场的变化得益于政策与资金面的双重驱动。今年1月,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对提升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提出明确要求,为股票型基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公募基金费率改革的落地,进一步将管理人利益与投资者收益绑定,促使行业竞争焦点从规模转向长期业绩。
资金端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保险、年金等中长期机构资金持续流入,其规模大、周期长的特点天然契合权益投资;另一方面,个人投资商通过指数基金入市成为主流,其持有占比已从2022年的35%升至58%,投资行为更趋理性和专业化。
瑞银证券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孟磊表示,随市场表现回暖,更多投资者将通过基金产品进入市场,从而形成正循环,逐步推动公募基金健康发展。展望后市,公募资金所主导的相关行业或迎来上行机会,从而推动市场风格切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