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50将定义2030年代
来源:ob游戏    发布时间:2025-11-18 06:03:07

  本公众号是广东微技术工业研究院旗下非营利性MEMS技术动态和产业报导平台。每周发布MEMS深度报道、产业动态追踪及技术科普。本篇为技术科普,是公众号的第

  全球工业的未来将由AI、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的集成所定义。人工智能驱动的工业自动化将彻底改变汽车、半导体、电池等领域的制造与物流体系。IDTechEx预测,到2036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到2550亿美元,其中机器人、自动化及物联网领域的传感器将成为关键增长市场。

  从连接设备与机器的边缘AI和物联网传感器(工业4.0),到协作机器人(工业5.0),技术创新是未来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的核心。随着产业大趋势与使能技术的日益交融,有必要评估工业4.0与工业5.0的独特价值主张,并规划两者关键产品的落地路线图。

  工业4.0和工业5.0的传感器和机器人技术路线图(来源:IDTechEx)

  工业4.0诞生于2010年代,依托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将传统逻辑控制的自动化生产系统升级为智能工厂。微型传感器与工业机器人使重复性任务得以在可控且可预测的环境中实现自动化。物联网网络、云端处理及实时数据管理通过提升效率、减少停机时间和优化供应链整合,提高智能工厂的生产力。

  工业 4.0 技术在许多大批量、低混合商品市场中获得了巨大的关注,包括消费电子、汽车、物流以及食品和饮料。工业机器人作为多领域自动化的关键,在物料搬运、码垛、制造装配环节的质量检验等任务中表现卓越。

  如果说工业4.0的特征是网络物理系统,那么工业5.0的核心就是人机协作。协作型和类人机器人更能适应一直在变化的任务,并促进与人类操作员更安全、更自然的交互——这些正是传统机器人难以企及的领域。

  协作机器人无需直接操控即可与人类紧密配合。通过定制化应用数据集训练的人工智能模型,赋予协作机器人自主学习与智能行为能力,实现完全自主运作。

  工业4.0与工业5.0技术的界限正日益模糊,尤其当两类产品均加速融合人工智能时。尽管如此,技术创新仍在持续推动新一代工业4.0与工业5.0产品的诞生。

  2025年,工业 4.0 的大趋势是利用人工智能从互联工业系统转向智能工业系统。基于真实运行数据构建和训练的人工智能模型正被集成到传感器和物联网解决方案中,以实现决策自动化和预测功能。边缘人工智能传感器、数字孪生技术和智能可穿戴设备均是提升生产力的关键使能技术。

  搭载边缘AI的传感器正陆续上市,其内置神经处理单元可直接在终端设备上执行数据推理与预测。具备图像分类、分割及物体检测功能的边缘AI相机已投入商业化应用,广泛服务于机器视觉领域。比如索尼IMX500边缘AI相机模块已在零售、工厂和物流市场率先应用,而康耐视的AI驱动3D视觉系统则在电动汽车电池和PCB制造的在线质量检验中获得广泛采用。

  在许多行业中,超过15%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是由设备故障产生的,边缘 AI 传感器监控设备性能并自动维护能够更好的降低风险。ADI、意法半导体、TDK和西门子现在都为工业预测性维护提供传感器内或联合封装的机器学习振动和温度传感器。尽管预测性维护发展缓慢,但工业设施供应商及基础设施服务商(铁路、风电、海运资产)已成为早期采用者。

  随着传感器数据量的增长,工业运行环境的模拟建模正变得更具可行性和价值。通过终端设备采集的摄像头与位置传感器数据,可构建数字孪生体。数字孪生体能实现性能模拟与维护预测,从而最大化生产效率并最小化运行停机时间。概念验证案例包括远程设备操作、数字化员工素质培训及定制AI模型开发。

  除机器人与自动化外,产业工人安全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估算,2023年美国工伤总成本达1770亿美元,其中建筑、物流、农业和制造业事故率居高不下。

  配备温度、运动及气体传感器的智能防护装备可实时监测工人活动与环境状况,为管理人员提供监督以确保安全。矿业与油气行业正兴起可穿戴物联网皮肤贴片,通过水分补充与汗液分析功能,主动应对脱水引发的生理及认知影响,以此来降低风险。

  工业 4.0 严重依赖自动化,使其成为大批量、低混合制造的理想选择。随着向工业5.0转型,仓储运营商正寻求更灵活的供应链体系以支持小批量、多品种生产。

  人机协作是工业5.0的核心特征,协作机器人(cobots)正是该理念的关键组成部分。人形机器人同样被设计为与人类协同作业,契合工业5.0原则。但截至2025年末,其技术与安全标准仍在发展中,因此多数工厂环境中仍采用物理隔离方式部署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硬件十年市场预测(2025-2035)(来源:IDTechEx)

  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人工智能的典型代表,预计将在未来十年实现迅速增加。IDTechEx预测,人形机器人硬件市场将于2026年迎来爆发式增长,到2035年规模将达到250亿美元。特斯拉和比亚迪等主要参与者推动了这一激增,它们计划在 2025 年至 2026 年间将人形机器人在工厂的部署扩大十倍以上。

  截至2025年,尽管人形机器人大肆宣传,但它们适合的实际应用仍然有限。在工业领域,汽车制造与物流行业展现出最强劲的应用潜力。中短期内,汽车行业有望引领人形机器人普及进程,这得益于其自动化技术积累、大规模生产需求和更强的成本议价能力。

  近年来,轻巧且移动缓慢的协作机器人也获得显著发展。这类机器人设计用于与人类操作员无物理隔离地协同工作,因其成本低、占地小、编程简易、灵活度高及能耗低等特性,成为中小企业的理想选择。

  协作机器人可解决一个关键的行业痛点:当单台工业机器人故障时,为确保操作员安全进入机器人工作区检修,往往导致整条生产线停工。协作机器人可能是缓解这样的一种情况的理想解决方案,因为它们能与人类操作员密切灵活地合作。

  协作机器人最具优势的应用场景在汽车行业,涵盖装配、焊接、表面抛光及螺钉紧固等环节。在餐饮等多品种小批量生产领域同样展现出吸引力。

  当前技术能力有限与成本偏高制约着协作机器人的普及。然而,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替代商业模式正在出现,包括协作机器人即服务和先试后买模式。

  智能传感是工业5.0人机协作、柔性生产的核心技术底座,其作用与需求围绕工业5.0的核心目标全面升级。

  数据采集与实时监控:温度、压力、振动、视觉等智能传感器,实时捕捉设备正常运行状态、环境参数和产品质量数据,构筑工业5.0的数据基础。例如,振动传感器可提前预警设备故障,减少非计划停机损失。

  人机交互与增强现实:传感器与AR/VR技术结合,为工人提供实时操作指引和虚拟培训,既提升工作效率,也强化作业安全性。比如工人可通过AR眼镜查看设备维修流程。

  预测性维护与优化:基于传感器数据的深度分析,实现设备寿命预测、能耗优化和生产流程迭代。比如通过一系列分析电机电流、温度数据,可调整设备正常运行参数,降低能源消耗。

  供应链协同:智能传感技术应用于物流跟踪、库存管理,打通生产与供应链的实时联动。例如RFID传感器可全程跟踪原材料与成品流动,优化库存周转率。

  高精度与低功耗: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等技术的发展,推动传感器向小型化、智能化演进,满足工业场景的高精度需求。

  边缘计算与实时处理:传感器内置AI算法,实现本地数据处理和异常检测,减少对云端的依赖,降低数据传输延迟。

  兼容性与互操作性:支持5G、LoRa、MQTT等多种通信协议,可与工业物联网平台无缝集成,保障多设备协同运作。

  人工智能、物联网与机器人技术构成相互赋能的生态系统,工业自动化应用深植于此核心领域,正蓄势待发把握技术红利。

  工业X.0技术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投资回报周期漫长及定制化应用需求。工业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平均需两年产生回报,仓库人形机器人则需18个月试点测试方可大规模部署。然而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降低与配套基础设施可缓解投资回报担忧,长期生产力提升也将抵消高昂前期投入。

  新一代工业物联网技术将借助人工智能,通过增强设备智能与自动化决策实现生产力飞跃。IDTechEx预测,人形机器人与协作机器人将在本世纪末迎来爆发式增长,工业5.0将定义203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