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载深耕结硕果 金融强国迈新阶
来源:ob游戏    发布时间:2025-11-04 09:09:22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重要时刻,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全面加强金融监督管理,完善金融体制,优化金融服务,防范化解风险……这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金融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如今,距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已两周年。两年来,在习领航掌舵下,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在中央金融委员会的统筹协调把关下,我国金融强国建设迈出铿锵步伐。支持性的货币政策在总量、结构、传导方面综合施策,有力支持经济回升向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持续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金融监督管理有效性切实提高,有序化解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中小银行等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金融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不断增强。

  “强大的中央银行”是金融强国应具备的关键核心金融要素之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从始至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更看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中国人民银行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结构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反映金融运行的主要宏观金融指标也体现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状态,今年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8.7%,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4%,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6.6%,还原地方债务置换影响后的贷款增长7.7%左右,社会融资成本也处于历史低位,为我们国家的经济的回升向好和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逐渐完备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更看重发挥利率等价格型调控工具的作用,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健全政策沟通机制,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

  ——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2024年7月,央行宣布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调整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正式确立了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下的主要政策利率。在业内专家看来,2024年7月以来,央行在健全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在完善价格型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在流动性管理工具方面,去年,中国人民银行在证券交易市场开始国债买卖操作,并启动买断式逆回购,增加了临时正、逆回购操作等工具。此外,还创设了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例如,2024年创设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项工具有效发挥了稳定长期资金市场的作用,体现了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职能的拓展和新探索;科学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新设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了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力度。

  强大的金融监督管理是建设金融强国的有力保障。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全面加强金融监督管理,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出全面部署。2023年以来,金融管理体制改革迈入“深水区”,金融监督管理新格局加快形成,推动金融管理部门更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和防控金融风险,金融监督管理做到“长牙带刺”、有棱有角。

  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是近几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的重要方面。重点地区“一省一策”形成改革化险方案,综合采取兼并重组、在线修复、市场退出等多种方式,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有力有序推进实施。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表示,当前,无论是高风险机构数量还是高风险资产规模,都较峰值大幅压降,风险完全可控。相当部分省份已实现高风险中小机构“动态清零”。

  在化解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方面,截至2025年6月末,与2023年初相比,融资平台数量下降超过60%,金融债务规模下降超过50%,总体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水平大幅收敛。

  金融市场也经受住了多重超预期风险挑战的考验。随着协同发力的稳市机制逐步完善,A股市场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地增强。中国证监会会同各宏观管理、金融管理、国资部门和相关市场主体加强政策对冲、资金对冲、预期对冲,有效防范市场大幅度波动和系统性风险。国家外汇管理局逐渐完备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框架,成功应对多轮次、高强度外部冲击。

  金融业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更加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制度建设方面,过去两年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取得积极进展。金融管理部门有序推进金融服务业和金融市场高水平开放,拓展金融市场相互连通,优化沪深港通、债券通、互换通机制,便利更多投资者投资我国金融市场,提高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截至2025年7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债券、存贷款超过10万亿元,境外机构熊猫债券发行规模超过1万亿元。

  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地位稳步上升、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稳步推进、营商环境更加友好包容。目前,人民币已成为中国对外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全球前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支付货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位列第三。人民币国际地位稳步提升,是近20年来国际货币体系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回首过去两年,金融强国建设成绩斐然。但我们也深知,建设金融强国需要久久为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下一步金融工作划出了重点。我们要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深化金融改革,持续优化金融服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逐步扩大金融开放,让金融这一国民经济的血脉更加畅通无阻,为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坚实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