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定调“金融强国”路线图!这些方向值得重点关注
来源:ob游戏    发布时间:2025-10-28 19:11:30

  10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释放一条简短但极具分量的消息:潘功胜主持召开党委会议,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部署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具体举措。

  这不仅是“例行学习”,而是中国金融体系下一阶段改革的“发令枪”。这是2025年金融政策的“总纲领”前奏,预示着——一系列重大改革将加速落地。关键词就三个:“金融强国” + “中央银行制度” + “重点工作落实”。

  要始终把学习贯彻党中央精神作为第一个任务(即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在学深悟透的基础上,系统谋划金融工作的思路和重点,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并按时进行检查进展、持续改进。

  要长期坚持抓好中央巡视、审计等指出问题的整改工作,统筹协调、一抓到底,确保整改到位、机制完善。

  坚持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培养一支对党忠诚、清正廉洁、敢于担当的高素质金融人才队伍,营造廉洁自律、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持续巩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成果,坚决反对、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持不懈加强作风建设,从始至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做到警钟长鸣、正风肃纪。

  要平衡好三对关系:眼前和长远的关系;支持实体经济(如企业、就业)和保障金融业自身健康的关系;国内经济与国际环境的关系。

  根据经济和金融的实际运作情况,把握好货币政策的力度、时机和节奏——该出手时出手,该收手时收手,把政策效果充分的发挥出来,为经济稳定增长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要一直在优化货币政策的框架和机制,让政策执行更有效、传导更顺畅,确保“政令畅通”。

  继续深化人民币汇率改革,让汇率更灵活、更市场化,同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避免大起大落。

  要从全局方面出发,关注经济周期变化和风险的连锁反应(比如一家机构出问题,会不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加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并逐步扩大监管的覆盖范围。

  进一步强化央行在宏观审慎管理和维护金融稳定方面的职能,确保股市、债市、汇市等各类金融市场平稳运行,不出现大起大落。

  在这个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市场规则和监督管理要求,防止有人钻空子、“乱来”,避免产生“道德风险”(即因为有兜底而肆意妄为)。

  同时,加快完善金融稳定保障体系,比如设立更有力的风险救助机制,并快速推进金融领域的立法工作,让监管有法可依、更规范有力。

  重点做好“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让金融服务更精准地匹配实体经济的需求,更好支持经济中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比如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科学技术创新等)。

  完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让金融更有力、更有效地支持科学技术创新,助力“卡脖子”技术突破;

  推动银行、保险、证券等各类金融机构在规模、结构和地域分布上更加合理,避免扎堆赚钱领域,忽视民生需求;

  打造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比如支付清算系统、信用信息平台等,为金融运行提供坚实“底座”;

  稳步推进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和实际应用,探索更多使用场景,提升支付效率和安全性。

  简单说,就是让金融体系更优化、更高效,真正服务好老百姓、企业和国家发展大局。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更多使用人民币,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有序扩大金融市场开放:让外资更便利地进入中国股市、债市,也支持国内机构稳妥走出去,实现“双向流动”;

  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支持香港等地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让人民币在海外更方便使用;

  打造自主可控的跨境支付系统:建设安全、高效、多渠道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网络(比如CIPS),不依赖国外系统,保障资金通道安全;

  加强国际金融合作:热情参加全球金融规则制定,开展双边、多边金融外交,推动全球金融体系更公平、合理。

  简单来说,就是:开放大门稳步开,安全底线牢牢守,在提升中国金融国际竞争力的同时,确保国家金融安全不受威胁。

  这次会议,表面是“传达精神”,实则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一次“系统升级”。

  它告诉我们:未来的金融,不是“赚快钱”的赌场,而是“支持创新、稳定民生、联通全球”的基础设施。作为投资者,我们要学会从“政策语言”中读懂“资金流向”:国家越重视的方向,越可能孕育出下一个十年的“核心资产”。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