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们国家科技金融已经建立起一整套框架体系,形成了以政府部门为引领,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为核心,其他多种主体为支撑的发展模式,与全球范围内其他经济体相比较,有其优势也有其劣势。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信贷结构绿色转型能够为经济绿色转型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为核心的新型治理体系,不仅构建了“双碳”目标的制度基石,更开辟了经济发展模式绿色转型的系统性路径。
由金巍、崔红蕊两位作者联袂撰写、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深层力量: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应运而生。该书不仅在政策层面反映了金融行业发展趋势问题,也在理论层面填补了长期以来全面认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研究空白。
从2014年到2018年,19家民营银行相继成立。10年来,我国的民营银行立足差异化的市场定位,成为中国多层次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在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等领域贡献了积极的重要力量。
2025年以来,美国关税政策呈现范围广泛、幅度巨大和高度不确定性等重要特征,给全球带来了重大冲击,如何研判相关冲击、走向是一个重大课题。
防控金融风险是金融高水平发展的必然要求。金融领域的风险管理一直是国家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既明确了金融机构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对风险防控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金融租赁公司作为谱写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要部门,要全面强化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筑牢安全发展基础。
作为我国首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将民营经济纳入基础性法律,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其施行将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法治保障,为民营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在全球经济深层次地融合的当下,跨境支付已成为连接世界经济的关键“血脉”。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三部门联合上海市政府重磅推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逐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18条重点举措直指跨境支付痛点,为“走出去”企业与“一带一路”建设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