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是经济上行期的提法
来源:ob游戏    发布时间:2025-09-11 16:31:14

  因为自己家娃年级高了,所以我其实不是很了解小娃的世界了,不了解是否是一种错觉——现在给孩子学音乐美术,搞素质教育的家庭少多了。

  十年前我们娃四五岁时,感觉身边朋友鸡素质还是挺来劲的,即使我们家这种压根对音体美不感兴趣的,其实也陆续报过琵琶,声乐,钢琴,美术,舞蹈,跆拳道等兴趣班。

  后来没有一个坚持下来的,钢琴在客厅当了多年的置物架,终于小升初搬家时卖掉了。

  当然身边还是有朋友从始至终坚持下来某个兴趣班,音乐、舞蹈或者美术方面有了一定的造诣,虽然小升初是用不上一点,但陶冶个情操,提高了孩子的综合素养还是值得点赞的。

  现在回头想想,感觉娃这代属于“素质教育”的尾声了,就是小时候多少接触点,到了四五年级纷纷为了奥数、英语和择校停止。

  有的甚至已经到了金帆交响乐团的水准,却不得不为了学业放弃掉,也算体现了如今家长选择的集体价值观吧。

  而再往前倒若干年,琴童、舞童、画童感觉真挺多的。那个时代,家家都想给孩子培养个兴趣爱好,发展到特长更好。

  以前特别流行“素质教育”的提法,谁家娃要是只会死学习,书呆子,没个文艺特长,那攀比起来也不响亮。

  除了音乐美术舞蹈体育,还有书法啊,国学啊,戏曲啊,就是当时的家长是把孩子照着那种非常有品位,非常有格调,非常有气质的方向培养,登台表演是家长们的究极梦想。

  那时候实际上也是鸡娃,只不过现在鸡的是语数外,那时候鸡的是音体美,疯狂的家长也不少,比如郎朗的爸爸,还有某体育明星的爸爸,是不是得算其中的代表。

  那当然现在“素质教育”的提法依然存在,但我感觉主要是官方和学校提了。在民间,素质教育不再是一个非常有诱惑力的选项,谁家有啥特长,也不再值得艳羡。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家长们更艳羡那些英语大牛娃,继而艳羡数学大牛娃,然后一直艳羡数学大牛娃,尽管他们一个个呆头呆脑,戴着黑框眼镜,伸着脖子,统感失调。

  家长们的趋之若鹜,也没啥需要批评的,因为这个价值观,一定是跟着时代发展变化的,这是一个大趋势,而不是说个人怎样。

  就是我觉得,“素质教育”其实是经济上行期的提法了,那些对“艺术感”“文化感”的追求,是经济上行期的美,就像社会上曾经很火爆的文科。

  比如著名的诗人顾城,现在的小姑娘可能很难理解,那时候就是但凡你是个诗人,更别说是确实有才情很成功的诗人,就会收获大量的崇拜和爱。

  那时候能搞点艺术,搞点文学,搞点有氛围感的东西,真的可以在社会上生存得很好,因为人们会为了这么多东西买单。

  那时候经济发展迅猛,整个人群的心态是一种向上和乐观,当然生活水平未必比现在高,家庭未必比现在有钱,但人们会相信,一天比一天好。

  在这种上行期,那“素质教育”就非常合拍,就是很多东西不一定需要有用,只要美,只要有feel,就可以去学去干,会得到尊敬,也能变成可以吃的饭。

  一方面那个“爱拼才会赢”的信念感没有了,人们对“努力奋斗”祛魅,斥之为“内卷”,不愿做“牛马”;一方面又极度的现实主义,学什么都先问“有没有用”,有用的才付出时间和精力。

  对孩子的“投资”,当然也是尽可能实用化,家长越来越不愿意为“无用”买单。

  小时候唱歌跳舞画画的兴趣班可以上上,主要是以防万一孩子是个什么天才别耽误了。那纯作为兴趣爱好的话,四五年级的时候就很容易放弃掉。

  还是语数外更重要,年级再高点物理化学也重要,中高考虽然越来越卷,但总归是阳关大道。音体美这种想搞出名堂,水可太深了,培训费可太贵了,升学路可太窄了。

  在这里要说的是,体育跟其它素质教育的现状还不太一样,体育毕竟是沾了进中考的边儿,是分儿就得花钱练。

  另外现在的家长们也都不糊涂,知道身体好是真的好,体育练了肯定不白练,这不是为了素质,而是为了中考分和一个好身板儿。

  其它兴趣班,培训啥的,那就真的是随便什么时间都能不学的,或者一开始报名的总基数就少了。家长们更希望把钱花在刀刃儿上,如今挣点钱不容易,都不乐意大手大脚的了。

  所以其实有心人看看近年来倒闭的培训机构,学科类没有因生意不好,是由于政策影响倒闭的,而素质类教育学习管理机关的经营不善和跑路,却要多得多了。

  如今人口最高峰已经都上小学了,后面孩子慢慢的变少,这方面的前景确实是……反正个人是不太看好了。

  学校教育都集中在理工科上,艺术和哲学之类的教育已压缩到最少,人类没这份闲心了。

  也许,也许吧,当理工科发展到一个阶段,又出现科技爆炸,经济再次山呼海啸地上行,那时候我们大家可以再次迎来艺术和文科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