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卫健委网站消息,2024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1.87%,比2023年提高2.17个百分点,保持较快增幅。
健康素养,指一个人有能力获取和理解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以主动维持并促进自己的健康。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时间持续努力。全社会携起手来,持续增加优质健康科普产品供给,逐步加强健康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强化数字赋能,协同发力,才能以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持续提升,为构建健康中国贡献更多力量。
持续增加优质健康科普产品供给,加强全民健康知识普及,有助于让更多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立足新起点,我们要围绕婴幼儿、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等重点人群,聚焦近视防控、心理健康、合理膳食等重点主题,向社会发布科学权威、通俗易懂的健康科普作品,覆盖老年、儿童、妇女等重点人群和呼吸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癌症等重点内容,向人民群众供给更多权威的健康科普图书,举办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活动,支持创作更多具有科学性、政策性、传播性的作品,持续举办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大赛、“千名医师讲中医”等品牌活动,支持推出“灸童”“河洛”等多个系列科普漫画、短视频、文创产品等,鼓励中医药系统各单位在新媒体平台开设中医药科普专栏,经常性推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的中医药养生保健等科普内容,逐步扩大健康知识的传播力、影响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逐步加强健康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卫生健康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为持续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提供重要支撑。这要求我们不断强化医教协同,推进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医学专业结构,强化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培训,持续开发退休医务人员人力资源,加强乡村卫生人才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强疾控骨干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完善公共卫生人员准入、使用和考核评价等机制,加强职业卫生复合型人才教育培训,加强药师队伍建设和配备使用。此外,还要持续改革完善医务人员评价机制,坚持分层分类评价,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增加临床工作数量和质量指标,用好用足现有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工作激励政策,让更多医疗卫生人员享受到绩效考核、课题申报、职称晋升等制度保障,更愿意投身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
当前,面对不断迭代升级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冲击,以数字健康为依托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正当其时。电子病历系统中,通过采用标准化的数据格式和接口,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共享患者健康数据,实现更全面的医疗服务和协同;居民健康服务中,通过智能穿戴设备、移动应用程序等工具,居民及时监测自身健康情况,了解潜在健康风险并合理采取预防措施……近年来,我国将“互联网+”、健康医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大范围的应用于健康医疗行业,让数字健康智能实现健康生活人人享。要构建“评估+干预+大数据+云平台+App”五位一体健康科技,全面筛查个人健康情况、精准预测健康风险,并给予针对性的干预与康复服务。也要充分的利用短视频平台构建健康宣传账号,通过角色扮演、故事构设等方式,丰富宣传形式,打造宣传矩阵,提升关注度。
提升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让我们将健康融入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久久为功,全方位全周期提升健康素养,促进全民“主动健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健康基础和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