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游戏
构筑品牌,成为人人信赖 社会尊重的企业
集团动态
一个公司的衰败是从漠视风险开始的
发布时间:2025-04-03 07:46:32  来源:ob游戏

  做咨询这些年来,我发现很多公司的战略为何会失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决策者缺乏远见。

  什么叫远见?就是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我们既要能看见其他人看不到的商业机会,也要能看见其他人看不到的风险。

  企业无论大小,在发展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风险。这些风险有的来自于企业自身,有的来自于外部环境,如果防范不足,应对不力,就可能给公司能够带来危机。

  那么,有哪些风险呢?最近,我读了宋志平老师的《有效的经营者》一书,他提到了做企业有四大风险:周期性风险、决策性风险、资金链风险和大企业病风险。

  地球绕着太阳转,一圈就是一年,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地球自转一圈为一天,也就是24小时构成一个昼夜,这就是周期。

  而在商业的世界里,周期也是无处不在的。经济、技术、行业都存在着周期。而这种周期性的波动,则会带来一些不确定的风险。通常,企业一般会面临两个周期性风险:

  这种风险是由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周期性变化导致的,表现为经济繁荣与衰退交替出现。

  当经济繁荣的时候,产业需求扩大,经营者很容易挣到钱;而当经济衰退的时候,市场需求缩减,企业内卷严重,有可能会出现经营危机。

  以美国为例,二战后,美国经济极度繁荣,但在上世纪70年代,受越南战争和能源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步入存量经济时代,大量的企业倒闭,失业率居高不下。

  而日本在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经济稳步的增长十分迅猛,年增速达到了10%以上,GDP也一度达到了美国的71%。

  然而,1985年日本签署《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日本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大幅削弱,经济走向下坡路,随后陷入了“失落的30年”。

  从繁荣,到衰退,到萧条,到复苏,经济周期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你是躲不开的,只能去适应这样的时代的变迁。

  行业的周期风险,主要是受科学技术进步,新旧行业交替,供需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每个新兴行业刚出来的时候,有着非常大的增长空间,大量的资本和企业涌入,这时候竞争就会加剧。

  行业竞争加剧,就会产生降低资本回报率的趋势力。这种力量会一直推动资本回报率降低。这就必然会导致行业的资本回报率下降。

  比如,原来你开个餐饮店,一年净利润30万,现在净利润只有10万,甚至赔钱。

  资本是逐利的,当竞争持续加剧,行业资本回报率低于下限,这时候大量资本退出,企业会大量倒闭、关门,最后剩者为王。

  当行业大浪淘沙,经过洗牌后,少数组织力量强、竞争力强的企业活下来了,并且不断壮大,成为行业的头部,行业回报率也开始回升,这又刺激新的资本、新的企业涌入 。

  此时,市场回归理性,快钱不容易赚了,当然又会有新的产业、新的行业,新的产品发展起来,形成一个个新的行业发展周期。

  周期是客观规律,你是避不开的。那么,如何在周期下行,行业寒冬中存活下来?

  ①稳。不管在何时,与周期合拍是很重要的。大环境不好,就不要瞎折腾了,不能加杠杆,而是要求稳,要去杠杆,减少债务,减少风险。

  逆水行舟,“稳”就是最大的“进”。而要做到稳,你就必须比别人做到10倍好。

  以前,你可能花10分努力,就能获得1分的结果,但是现在要花12分努力,才可以获得这1分的结果。

  不要小看这2分的努力,很多运气不好的企业,就是因为少做了这2分,而冻死在行业的寒冬里。

  ②变。形势非常严峻,只有跑得更快,才能留在原地,所以一定要变,要去破局。比如,在组织上求变,优化组织架构,打造敏捷型组织,从而更贴近一线,资源向一线倾斜,让听得进炮火的人做决定。

  比如,业务上,能够最终靠连续的小创新,来实现降本增效。正如我在讲解《第五项修炼》一书时提到的:微小的行动,如果选对地方,会带来可观的持续的改善,这就是杠杆的作用。

  ③熬。不要小看“熬”,很多企业就是因为熬不下去,而没有等来春天。熬,不是死撑,而是扎根,是蓄能,是对未来保持信心,对当下保持耐心。

  任何事情,把时间拉长,放在更长的周期里去看待,都会迎来转机。做企业也是这样的,熬过去,你就赢了,剩者为王。

  周期轮换,不可避免。作为经营者,你一定要辩证地看到周期性的变化,有进有退,保持自己经营的节奏,做到适者生存。

  第一种是影响力巨大的决策,比如企业的战略决策,选择什么样的赛道,今后三年的战略是什么,此类决策你往往无法回头。

  第二类是风险较低的决策,你可以试错,可承受失败的代价,并且如果有必要的话,它可以推翻重来。

  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案例是关于柯达。柯达曾经是全球最大的摄影公司,占据全球胶卷销售市场的90%。1975年,柯达的工程师史蒂夫·萨森发明了第一台数码相机。

  但是,柯达的决策者无视了这一颠覆性的创新,并且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冲击胶片业务,而刻意压制其发展。

  后来,数字化浪潮势不可挡,数码相机销量爆炸式增长,柯达业务急剧下滑,走上了没落之路。

  2012年,柯达宣布破产重组,市值从1997年310亿美元暴跌至破产前不足1亿美元。

  第二个案例,是诺基亚。诺基亚曾经是手机市场的王者,曾经连续15年位居手机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但是,在智能机崛起后,诺基亚的高管们忽视了这一变化,坚持Symbian系统,拒绝采用Android系统。

  最后,诺基亚手机市场占有率从2007年50%跌至2013年被微软收购时不足3%。

  你看,战略性决策风险是很大的,一旦决策失误,可能给公司能够带来的伤害是毁灭性的。

  什么是产业趋势?举个例子,你在汽车赛道,那你一定要结合整个汽车生态,去看自己的产品到底落到哪个应用场景,是智能驾驶还是智能驾舱?

  你是做芯片的,未来要做哪一类芯片?到底是做高通的替代版还是平价版?还是做英伟达的替代版?这就叫方向。

  怎么看市场变化?除了宏观经济、世界竞争格局的变化外,你要重点看的是你的客户。

  看机会,是动态地看,在变化中看。市场一直在变,你的客户也在变,客户的需求也会变,那么你就不可能不变。

  当你看到一个大的市场机会后,接下来就要找定位。就是根据你的客户的需求,决定你到底要切什么样的位置。

  你定位不好,你落下去可能是个盐碱地,可能什么也拿不到。你定位定准了,往下勘探的时候,它可能是石油,你就挣到钱了。

  同行差距主要看什么?你要从客户的真实需求出发,看同行有没有满足这些需求,或者说他有没有满足好。如果同行没有做,没做好,那可能是你的机会。

  除此之外,你还要研究整个同行的股东结构、客户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人才结构、薪酬结构,等等。

  举个例子,我们有个客户是做高科技的。他早些年在融资的过程中被人骗过,所以特别排斥引进资方。

  但是高科技企业假如没有战略性股东,是很难做下去的。我就把十个竞争对手背后所有的股东结构,全给他罗列出来。

  他一看就明白了,说为什么A公司能那么轻松科创板上市,因为它背后有国家级的股东在里面。B客户为什么能轻松的获得三大运营商的订单,因为三大运营商是它的股东。

  他瞬间就说,Cherry,我要引进这些股东,因为我要做成这个事离不开他们。

  战略五看是从宏观到微观,最微观就看自己。看自己主要是做SWOT优势领域分析。

  比如,你分析自己的架构,发现你的销售弱于对方的销售,那么你要思考对方销售的一号位是什么背景?为什么这个人来能占领这一个市场?为什么你的销售老大不行?然后根据SWOT分析法看自己的优势。

  现金是企业的血液,一个企业能否维持下去,不光取决于它的账面是否盈利,更取决于在运营中的现金流动是否健康。

  什么是资金链风险呢?指的是企业在运营中因资金流动性不足,导致没办法按时偿付债务、支付经营成本或维持正常运营的风险。

  比如,乐视集团。乐视网曾一度被视为中国互联网产业的佼佼者,但在2016年的时候,乐视进行多元化扩张,同时进军手机、电视、汽车、体育、金融等七大生态,导致资金链断裂,陷入巨大的财务危机。

  乐视网的股价从巅峰时期的近百元,跌至不足10元,公司负债超过200亿,创始人贾跃亭本人也只得出走美国。

  通过财务报表,你完全有可能,提前发现,那些公司陷入困境的财务轨迹。很多雷,是可以避开的;很多风险,是可以规避的。

  想知道一个企业,有多少家底,那就看资产负债表。现金、存货,有多少栋楼,有多少台生产机器,这些都是资产;公司向银行借了多少钱,欠供应商多少钱,这些都是负债。资产和负债,都体现在这张表里。

  通过资产负债表,你不难得知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是否匹配,所有者的权利利益是否健康增长。

  通常而言,资产负债率不能过高,也不要过低,一般在40%~60%左右比较合理。

  如果资产负债率较低,低于40%,那可能意味着资金利用效率不高;而如果资产负债率超过60%,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大,可能会引起偿债困难。‌

  现金流量表又是重中之重。企业要关注经营活动的现金流,追求有利润的收入、有现金流的利润。

  比如,你经营了一家商店,昨天进货支出了多少,卖货收入的多少,今天伙计工资付了多少,水电费交了多少,这些资金收支,都在这种表里。

  现金流是你真正可支配的,而利润也可能是以应收账款、库存产品设备等形态存在的,这就导致有一些时候,企业看似是盈利,账面利润很多,但手头的现金却非常有限。

  资产负债表看底子,即企业的家底;利润表看面子,即企业有没有盈利能力;现金流量看日子,即企业日子过得怎么样。

  我特别赞同。看懂了这三张表,你就能对一个企业,最基本的经营状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就能警惕一些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最后就出现了人员配备倒挂的问题。基层工作是最重的,结果人员最少,反而是管理者多。有时候,一个项目往下落,就只有2个人干活儿,但有10个人监督。

  比如,在一些小公司内,流程太多了,基层每天一半的时间都在跑这种、那种流程,导致拜访客户的时间反而没有了,对业务没有一点帮助。

  对于团队也要保持“小而精”的结构。在亚马逊内部,杰夫·贝索斯对“两个披萨”原则推崇备至。

  大企业病的背后是什么?在我看来,是文化。在文化上没做到以客户为中心,而是以老板为中心,所以务虚之风盛行,大行其道。

  你经营企业能够成功,一定是客户希望你成功。你只有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真正处理问题,客户才会相信你,认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