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游戏
构筑品牌,成为人人信赖 社会尊重的企业
集团动态
当下发展草产业很有必要
发布时间:2025-10-10 04:33:58  来源:ob游戏

  6月3日《科学时报》刊登了杨世昆教授所提“改变观念每年新增内需7200亿元”的观点,此文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极大关注。其中,关心我国“三农”问题的中央党校教授张虎林致电《科学时报》,表达了他对此文的看法。以下是本报特约记者对张虎林的采访。

  《科学时报》:感谢您对《改变观念每年新增内需7200亿元》一文的关注,您对杨教授的观点持一种什么态度?

  张虎林:看了贵报记者正常采访杨世昆教授的文章后,我个人非常支持他的这个提议。我也认同我国当下发展草产业很有必要,它拉动的产业面很广、带来的良性效益很多,这个提议可以使我们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得到深一步拓展。

  牧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实现了这个提议,牧民收入会很快增加,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也会相对得到提升。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想法很务实、有着非常强的操作性。如果有关部门能把这个提议变成长期的发展的策略,从而科学地、有计划地在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坚持干下去,能够说是利国利民。

  《科学时报》:您说发展草产业可以使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得到深一步拓展,您认为“深”在哪里?

  张虎林:事实上,按大农业这个概念,杨世昆教授所提的建设人工草场、发展现代牧业是很好理解的。因为农业和牧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战略投入,不一定能够马上体现在短期的、直接的效益回报上,但它肯定会在保护环境、恢复植被、改善自然生态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另外,在现阶段提出发展草产业,它的意义“深”就深在: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变坏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世界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如果我们从战略高度考虑,发展现代畜牧业是相当科学的,可以让中国在未来全球经济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但是,我国长期以来的真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根据资料,从1978年~1998年,我国对60亿亩天然草场建设维护的投入总额仅为20亿元,平均每亩天然草原投入才不到0.33元。

  从这个数字来看,国家在人工草场建设上的投入微乎其微。另外,由于长期投入严重不足等原因,产生了诸如草原退化等“三化”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杨世昆教授所提的改变观念建设现代化人工草场的建设,我极为赞同。

  《科学时报》:您提到建设人工草场的提议很务实、有着非常强的操作性,具体怎么看?

  张虎林:党中央所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据此从2004年开始连续发了6个中央一号文件,所有的文件旨在推进“如何更好地落实解决三农问题”。从中央这些一号文件中我们大家可以看到,党中央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整套方针政策中是包括现代畜牧业的,那么这样的一个问题主要由谁来落实?怎么落实?当然是我们党的相关部委和职能部门。这些部门有责任和义务把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放在重要日程上,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多年的实践表明,我们在解决农业问题上做得还是可以的,为什么在解决现代化牧业问题上长期滞后?说到底还是认识不足、措施不力、责任心不强的问题。

  因此我感到,只有了解了国情才能明白我们国家目前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只有对民众有了感情才会想尽一切办法让老百姓过得更好一点,最终达到民富国强。

  张虎林: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包括牧业问题,还是要看我们的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否是真正坐在老百姓一边;做事想问题是否是真正为老百姓谋利益;是不是切实把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精神落到实处;是不是真正广纳良言,采纳并落实那些好的提议。

  事实证明,要完全解决“三农”问题的各项措施,集中体现在投入上。就投入而言,一要看客观实际要不要;二要看我们有无这个能力。就解决“三农”问题而言,我国大幅度增加投入,一是客观上急需,二是我国现在有这个实力。

  《科学时报》:您认为如果要有效保证“三农”政策实施下去,有什么好办法?

  张虎林:目前,我国从资产金额的投入上向牧区倾斜是没问题的。据相关资料,我国建国几十年来通过农业积累资金发展工业、建设城市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最佳时期。我国政府在几年前就提出对大农业要多予少取,但事实上,对这个“多予少取”一直执行得就不好。建国初期,农业投入占当时国民生产总值的10%~20%,我们现在一些地区仍在使用建国初期建成的农业基础设施。而我国现在对农业的投入比例比建国初期还要低,有些地方对一些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甚至会出现了“有钱买棺材没钱买药”的怪象(指一些农业基础水利设施平时不维护,当设施彻底坏掉再花巨资救灾重新建设),这样一些问题的出现说到底还是责任心和执行力的问题。因此,近些年来,我和许多学者一直在呼吁对农业基本的建设投入一定要立法,用法律的形式把每年该投给农业的欠账补齐并保证农业投入健康、持久地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