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顶点,水的源头,山绵延、水长流,万物旺盛生长,相互依存,彼此尊重。”这是写在西藏博物馆《离太阳最近的人——西俗文化展》前言里的第一句话,也是对西藏地区多样的环境、灿烂的文化最贴切的形容。
1951年,西藏迎来和平解放。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西藏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以自治区成立为全新起点,60年来,西藏各族人民始终沿着党指引的正确方向奋勇向前,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金融是西藏这段璀璨夺目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金融事业起步于1951年。在和平解放前夕,原中国人民银行西南区行第一批干部每人身背几十斤银元随军入藏,以“随军银行”“马背银行”为起点,开启了雪域高原金融事业,为西藏经济社会蒸蒸日上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的西藏,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生态良好、边防巩固、人民安居乐业。这背后,一家银行扮演了重要角色。
时光回到1995年。为贯彻落实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全国金融体制改革要求,经国务院批准,时年7月,中国农业银行西藏自治区分行从中国人民银行西藏自治区分行分设成立,并逐渐成长为面向广袤农牧区的专业化金融服务力量。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农业银行西藏分行在藏分设成立20周年时,《金融时报》曾派出记者奔赴西藏多个农牧区,亲身感受治藏、稳藏、兴藏过程中,农业银行的责任与担当。
如今,10年过去了,西藏取得了哪些新发展?农业银行在藏有哪些新探索?当地农牧民生活又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带着这样一些问题,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农业银行西藏分行在藏分设成立30周年这一段时间节点,《金融时报》记者再次奔赴西藏,调研走访、山南、日喀则等地,解析金融支持西藏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独特路径。
“现在发展好了,有好多银行会来找我们合作。”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金融时报》记者在办公的地方见到了西藏优格仓工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格仓”)董事长龙日江措。
作为优·敏芭古藏香技艺的第九代传承人,龙日江措几十年来都在跟藏香打交道。这位性格爽朗的中年人至今仍记得,20多年前,是农业银行的金融支持,将他刚刚创办的企业托举上了发展正轨。
“没有农行的话,优格仓现在不会发展得这么好。”龙日江措的声音洪亮且坚定。
创设优格仓这家企业,龙日江措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将藏香做好。“西藏的好东西特别多,藏香是流传千年的东西,我们肯定要保护好、传承好。”20多年过去了,传扬藏香仍旧是龙日江措最坚定的梦想。当年,正是这份执着,让龙日江措毅然放弃了如日中天的边贸生意,转而投身藏香制作。
“我们和优格仓合作多年,当时第一笔贷款,农行提供了300万元。”农行西藏康昂东路支行公司业务部经理旦增赤列对《金融时报》记者说。
根据龙日江措的回忆,第一笔贷款的情形逐渐还原:最初,优格仓注册投资的金额只有100万元,还是典型的家庭作坊式经营模式。“之前做边贸,没有贷款意识,但是开公司不一样,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龙日江措说。
有了贷款想法后,龙日江措才逐渐了解到,以当时优格仓的条件,很难获取到银行的支持。“规模小、管理松、资料不全。”当年的艰辛,龙日江措如今能够笑着一语带过。困局之下,他第一时间想到了农业银行:“他们在我们这里认可度很高。”
而农业银行也没有辜负龙日江措的这份信任。在了解到优格仓的情况后,农行西藏康昂东路支行派人协助企业逐步完善管理制度、健全财务信息,并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为其注入300万元资金用于收购原材料,从此开启了与企业长达近20年的长期合作。
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藏香制作技艺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优格仓被商务部等5部门联合确定为第三批“中华老字号”,填补了西藏自治区“中华老字号”的空白;当年,优格仓也取得了1800万元的销售额,藏香产品销往了大江南北,甚至远赴海外。在农业银行的支持下,龙日江措的梦想正在逐渐实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年来,农业银行累计为优格仓发放贷款1.34亿元,目前贷款余额2950万元。
从成立之初,农行西藏分行就积极探索如何为增加农牧民收入和调整农牧业产业体系提供金融助力。以此为主线,该行持续优化信贷结构,改进和完善金融服务,重点支持农牧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党中央赋予西藏的各项优惠金融政策,对促进西藏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起到了积极作用。
对西民来说,青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早在3000余年前,青稞就是西藏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在经过干炒磨制等工艺加工后,青稞“摇身一变”,成为西藏及部分聚居区的传统主食——糌粑。
在日喀则,有一家专门从事青稞食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西藏白朗县康桑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桑农产品”)。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一天只有2000元销售额。在农行的不断支持下,现如今,我们年销售额达到了4500万元。”看着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公司发展持续向好,康桑农产品负责人扎西顿珠欣慰不已。
走进山南市乃东区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梳毛、捻线、编制,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各自手中的工作。
哗叽,又名泽帖尔,是当地精品羊毛手工艺品,因质地柔软、持久耐用、纹路清晰、冬暖夏凉、清洗不变形等特性而远近闻名。千百年来,雪域高原一直有用羊毛编织氆氇、围裙、藏被等毛纺织品的习俗,而泽帖尔堪称西藏氆氇中的佳品。
泽帖尔编制技艺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是藏族的民间传统文化瑰宝。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松赞干布,并在随后的数十年中,和随行人员一同把汉族先进文化和工艺陆续传播到藏地。泽帖尔的前身藏氆氇,就是在这个历史时期由吐蕃传统纺织技术和汉地先进纺织工艺结合,派生出来的纯手工羊毛纺织产品。公元14世纪中叶开始,泽帖尔编制技艺得到重视且慢慢地发展完善,并一直流传了下来。
“那时候,镇上只有5个人还掌握这项技艺,最年轻的也有80多岁,多年未碰织机。”合作社负责人巴桑回忆说,“这门手艺消失会是人类文明的莫大遗憾。”
同年,他组织了7位农民,成立了山南首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巴桑带着社员们向仅有的几位老艺人拜师,从头开始有效学习这项珍贵技艺。
通过巴桑和社员们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泽帖尔编制技艺顺利保留了下来,并于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第五批),巴桑也成为这项非遗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合作社成立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农行为咱们提供贷款支持。”巴桑表示,每当有资金需求时,他都会通过农业银行为其发放的“银卡”贷款证进行贷款。“最多能贷10万元,周转应急十分方便。”巴桑说。
随着合作社日渐发展壮大,原本的贷款证额度已不能够满足其资金需求。农行西藏山南乃东泽当营业所第一时间组建了金融服务专项小组,开展实地调查,全方面了解合作社生产经营情况,为其量身定做了全新金融服务方案,通过“惠农e贷·商户贷”增加对合作社的资金支持。
在实地采访过程中,记者在合作社厂房一隅,发现了一位正在给泽帖尔织品绣花的匠人。只见他安静地坐在角落,身旁立着他的腋拐,即使周围频繁有人走动,也丝毫没影响他绣花的速度。
通过泽帖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讲解员次珍的介绍,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这条长约2米的泽帖尔织巾在完成绣花后,价格能卖到数万元。
“这里的员工,有很多是来自我们山南12个县的残疾人和家庭条件相对困难的人员。”次珍说。从十八岁的少年到年过花甲的老人,巴桑和他的合作社不仅将珍贵的泽帖尔编制技艺传承了下来,更为当地100余名困难群众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工作,这中间还包括30余名残疾人,人均年增收3万多元。
制作泽帖尔的羊毛线,成为了泽当人民的“致富线”。而来自农业银行的金融力量,好似工人们手中的那把梭子,引领着他们用“致富线”织就“共富图”。
在巴桑的故事中,起到关键支持作用的,是来自农业银行的“四卡”农牧户贷款产品。
“四卡”分“钻、金、银、铜”四个等级,由农行西藏分行于2001年首次创新推出。以“四卡”为载体,以农牧民家庭资产收入、资信状况、生产经营能力等因素为评判标准,针对合乎条件的农牧户,实施信用评级与贷款预授信,同时采取年审复测、动态管理机制,确保纯信贷的有效发放。以“四卡”贷款证为信用参考的农牧户小额信用贷款产品一经推出,农牧民因缺少抵押担保而贷款难的难题得到解决,这一些产品一直沿用至今。
农业银行的创新推出的“四卡”农牧户贷款产品,在10年前就曾让《金融时报》记者印象非常深刻。在这次采访中,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10年来,有更多农牧民因此而获得了金融支持。
在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扎西曲登社区,便有一群受益于“四卡”农牧户贷款产品的人。
扎西曲登更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其“藏戏第一村”的名号。藏戏(山南雅隆扎西雪巴)是2006年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传统戏剧。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扎西曲登社区通过“党建+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从传统村落向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的华丽转变。
次仁是扎西曲登社区31号家庭民宿的老板。在村子里发展起特色旅游后,次仁便返乡开起了民宿。
有了农业银行提供的资金,次仁的民宿办得很顺利。“去年的净利润有3万多元,比出门打工强多了。”次仁说。
整洁的卧室,精美的墙纸,次仁布置的民宿,给人一种家的温暖。“民宿新装修过,钱也是农行提供的。”坐在大厅正中的沙发上,次仁指着四周的布置说道。
次仁还说,2024年,自己通过农业银行的“四卡”农牧户贷款产品,申请到30万元贷款用于民宿的装修和布置。30万元,意味着次仁的信用是最高级别。
记者从农行西藏山南分行了解到,截至目前,该行累计为扎西曲登社区111户家庭发放贷款超千万元;为村里40家民宿办理收款聚合码,让收款灵活性更好便捷。
在海拔4000米的日喀则江孜县江热乡有一个全员“钻石卡”的信用村——班觉伦布村。10年前,当《金融时报》记者来西藏采访时,由农行西藏分行率先探索构建的县、乡、村三级信用体系,在原中国人民银行中心支行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正向全区开展推广。
沿着宽敞平坦的村路慢慢向山坡上走,在道路一侧有一家颇具民族特色的咖啡馆——喜噶咖啡农家小院。这是德央用“钻石”卡从农业银行申请贷款筹建的。
“今年5月才开张,一天的利润能有1000元左右。”说到咖啡馆,德央很开心。
德央家去年9月被评为“钻石”户。拿到“钻石”卡后,今年1月,德央向农业银行申请了20万元贷款用于建设村上第一家咖啡馆。
“咖啡馆正式营业后,家里的收入比之前涨了一半。”德央说。据他介绍,班觉伦布村在去年底被农业银行评为“钻石卡”村。
“农行长期为我们在生产经营、生活消费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评上‘钻石卡’村后,村民们能获得的贷款额度更高了。目前,整村累计授信额度超过800万元。”班觉伦布村党支部书记达瓦曲培介绍说。
有农业银行的金融支持,班觉伦布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达瓦曲培说,去年村集体收入突破300万大关,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
G318,一条被无数自驾游爱好者称为“此生必驾”的国道,起于上海市黄浦区,终点为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聂拉木县,全程5476千米,横贯8个省级行政区,是西藏重要的交通干线,对当地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当记者乘车沿着318国道从日喀则市区向萨迦县赛贵村行驶时,道路两旁,不时能看到农业银行“金穗惠农通”服务点和“三农”金融综合服务站的招牌。
“农业银行是西藏自治区唯一一家网点机构遍布县域和边境地区、实现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的商业银行。”农行西藏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林庆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
当记者一行来到此次的目的地——萨迦县扯休乡赛贵村安置点时,这里的“三农”金融综合服务站已经来了好几位等待办理金融业务的村民。
“他们接到通知,流动金融服务车今天会来。”农行西藏日喀则吉定营业所主任格桑罗布说。
赛贵村安置点是日喀则顶级规模、安置人数最多的高海拔生态搬迁安置点之一,承载着极高海拔地区群众改善生活环境的重要使命。目前,该安置点已接纳964户家庭,共计4519人入住。
随着搬迁安置区人数的增长,农业银行原本开设在这里的“金穗惠农通”服务点也因入住群众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于2023年11月升级为“三农”金融综合服务站。
当农业银行流动金融服务车缓缓驶来,“服务站”门口瞬间热闹起来。“有服务车上门办业务,方便很多。”一位办理完密码重置业务的村民告诉记者。
2015年底,农行西藏分行首批流动金融服务车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率先支持的便是日喀则地震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和那曲地区乡镇金融服务空白点。
10年后,流动金融服务车慢慢的变成了农业银行在西藏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延伸营业网点服务半径的重要方式。目前,农行西藏日喀则分行有5台流动金融服务车,今年以来,已为辖内18个县区提供流动金融服务60余次,为12000余人次提供存取转以及贷款等业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流动金融服务车逐渐取代了“马背银行”。“马背银行”是雪域高原长期以来独特的金融服务模式,这一模式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马背银行”精神仍被当地农行人延续传承着。
“针对农牧区服务半径长、难度大等问题,农行建立起‘3+2’流动服务机制,即乡镇营业所员工3天网点坐班、2天开展上门服务,现年均流动服务超过2万次。”农行西藏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罗布松拉介绍说。
这次跟随流动金融服务车一起到来的,就有农业银行在附近萨迦吉定营业所的柜面经理。在赛贵村的“三农”金融综合服务站中,记者见到了几位等待办理贷款的农户。
“我之前在农行有贷款,这次想再申请一笔贷款用于生意周转。”家住赛贵村的索朗旺拉说,有了服务站和服务车,他们办理业务再也用不着跑到很远的地方了。
从遥不可及到触手可及,农业银行扎根西藏数十年,以实际行动改变了雪域高原的金融服务供给,承担起了服务西藏发展的特殊使命。
“做好在藏金融服务工作,履行好金融戍边职责,是农行西藏分行义不容辞的政治担当和光荣使命。”林庆向记者表示,“农行西藏分行将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全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助力续写美丽西藏新篇章。”
每一次到达,都是新的出发。对西藏来说,60年,是里程碑,也是新起点。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金融正不断书写着新的奇迹,孕育着更明艳的雪域之花。